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

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的被引文献来自于CSSCI被引文献库,使用EXCEL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首先查找出被1998-2010年间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中的文章所引用的篇名含有“家族企业”的文献(下称被引文献)。检索出被引文献1210篇,总计被引2037篇次。由于CSSCI中的命中结果是分年统计的,如果同一篇文献,分别被2000年和2001年的文献所引用,那么在统计中算成2篇。对其相同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后,被引文献为727篇,总被引还是2037篇次。

二、家族企业论文被引统计

经过对其相同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后,被引文献为645篇,总被引次数依然是2037篇次。

(一)被引情况总览

修正后1998-2010年被引文献共计645篇,总被引频次2037次,平均每篇文献的被引频次为3.16次。按文献计量标准,一般认为,被引频次大于10的称为“高频文献”。在645篇文献中,高频文献数量只占了5.28%,近90%的文献被引频次不到5次。

(二)被引次数较多的书籍

被引频次较高的前十本书籍有四本的作者是外国人。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克林•盖尔西克等著、贺敏译的《家族企业的繁衍:家庭企业的生命周期》一书,被引频次为121次,仅次于储小平200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这本书建立了一个三极分析模式,对家族企业的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以丰富的案例加以说明。文中认为家族企业受家族系统与企业系统及所有权系统的综合影响,这种看法影响了国内许多学者。

(三)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

从单篇论文上看,储小平2002年及2003年发表的三篇文章《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居于论文被引的前三甲,而2003年另一篇论文也排在第八位,李新春的《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排在第四,另一篇论文排在第十,仲理峰、陈凌、潘必胜、苏琦的论文分列第五、六、七和第九位。20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之中,当时的许多学者认为“家族企业”只适合规模小、技术简单的生产环境,最终一定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形时,储小平提出了家族企业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的观点,主张学者应研究家族企业如何更好的融合社会资本,而非对家族企业一味否定。陈凌1998年在《经济研究》上,也提出家族企业制度的存在的合理性。现在看来,这些在当时语出惊人的学者们的论述,对后来家族企业研究的兴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被引频数较高的作者

我们进一步分析,按作者将CSSCI中的有关被引文献排序,文中的出现多个作者的,只统计第一作者。数据中被引论文645篇,作者一共有443名,平均每名作者写作1.46篇。其中有3名作者被引频次超过50次,大于等于20次有12人,这15位作者只占总作者数的3.39%,但是其被引频次占总被引频次的近半壁江山(47.33%),其中排名第一的储小平,其论文被引频次高达368次,占总被引的18.07%。这说明在家族企业的被引文献中,也出现了“马太效应”,被引频次越多的文献,再次被引的可能性越大。被引频次超过20次的15名作者中,美国的盖尔西克排名第二(121次,占5.94%)。排名前三的国内作者分别是储小平、李新春、陈凌。其中储小平论文被引频次占总被引的18.07%,李新春占5.69%,陈凌占2.26%。排名前三的三位作者,其被引用的作品分别是:储小平10篇论文及一本专著,李新春8篇论文(含工作论文一篇)及两本专著,陈凌7篇论文。这三位作者分别有4、2、1篇论文单篇被引率排在前十,三人的文章数量较多,且单篇被引频次较高,因此,按作者排名靠前也是理所当然。

三、重要研究文献及评述

通过对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者进行社会网络关系分析可以发现,储小平、苏启林、李新春、陈凌在我国家族企业研究文献的社会网络关系也处于中心位置。潘必胜的文章虽然只有一篇,但其被引频次超过400次,同时也是社会网络的中心,对家族企业研究影响较大(石本仁,张俭)。潘必胜(1998)调查了江苏某地改制后的乡镇企业,根据家族力量在改制前后对企业组织的渗透程度及其变化情况,探讨家族力量在乡镇企业中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文中明确提出家族企业的定义,被学者广为引用。同年,陈凌(2008)从中国社会信息特征、交易成本来论证家族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陈凌同时分析了我国学者忽视家族企业研究的原因:一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缺乏交流;二是学者对家族式组织的存在“意识形态歧视”,简单地认为家族式组织是低效的,必然会被现代企业制度所替代;三是经济学仍未完全将家族式组织和企业战略网络纳入研究范围。陈凌(2003)研究了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构建了家族企业继任模型,对代际传承给出了经济学解释,并分析代际传承中应考虑的问题。长期忽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一大缺陷(储小平,2000)。储小平(2000)分析了家族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及其效率,认为并非所有的家族企业都要转变成非家族式的企业。作者创新性地提出:家族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包括社会财务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对后续的研究影响颇深,从被引率上看,这篇文章达811次,从网络中心分析看,它也处于第一核心位置。储小平自已沿着一这方向,从家族企业与社会资本融合的角度做诸多文章。储小平、罗头军(2001)则在比较中美两国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信用制度、特别是经理人的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2年作者继续这一话题,把家族企业要融合的人力资本主要界定为管理资源,特别是职业经理。

作者通过调研发现,相当多的私营家族企业的成长瓶颈大多不是财务资本,而是管理资源;并且得出三个结论:第一,私营家族企业主突破家族人力资本封闭性的动机和行为正日益增强;第二,信息分享的风险和企业主的“集权情结”成为家族企业融合经理人力资本的主要障碍;第三,家族企业内部的特殊主义的用人规则会发生蜕变,并与“能力至上”的普遍主义规则相融合。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演变过程,王宣喻、储小平(2002)建立了一个以控制权演变为核心维度的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演变的三维度图。储小平2003年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资本融合的具体内容及分析框架,社会关系资本对家族企业创业及发展的影响,以及信任所起的作用。李新春(2003)以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家族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作者区分了家族企业引入经理人与一般管理者的区别,即前者的引入意味着家族成员在剩余控制权上的转移,而当双方在信任博弈中,家族主义价值取向加剧双方的相互不信任,从而导致经理人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轻易对家族企业进行制度化改造,较好的模式是家族与经理人共同分割企业控制权的“折中治理”模式。作者以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分析家族企业,研究视角被后来者所大量借鉴。李新春、陈灿(2005)探索了家族企业治理中的关系治理,并进行问卷调查,检验结果发现在强关系治理强契约治理的模式下,家族企业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绩效。李前兵等(2006)以江沪浙三地调查的中小家族企业数据进行检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李新春、苏琦和董文卓(2006)将企业家精神引入到公司治理理论中,利用上市公司家族、国有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在家族企业里,激励机制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保健机制没有作用。苏启林、朱文(2003)较早关注家族企业中所有权层面与经营权层面的双重问题。他们以2002年上市家族企业作为样本,检验了双重关系对家族企业业绩的影响,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这一重关系与家族上市公司价值负相关,家族企业主与家族/非家族雇员形成的第二重关系在家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起不同的作用。当家族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家族性关系有助于提升家族企业价值;当家族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时,专业性关系对提升企业价值更有利。

这篇文献的贡献在于:一是将家族企业中的关系进行细分,关注两种不同的问题;二是采用上市公司数据作实证研究,以数据说话,是早期在研究方法上向国际接轨的文献之一。苏启林、钟乃雄(2005)又以在大陆上市和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为样本,分析了两地上市的民营企业在控制权方面的差异,并从股权割裂、渐进式转轨经济与东亚管理文化三个方面来解释控制权形成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唐清泉(2002)以信息系统为工具,构造3个模型说明有效的信息系统是家族企业成功的关键。仲理峰、时勘(2004)通过对18名家族企业高管进行BEI关键事件访谈,建立家族企业高管胜任特征模型。这也是少有采用实验研究的文献。谷祺、邓德强、路倩(2006)以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价值与现金流权比例及控制权比例均显著负相关。

四、结语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政府制定促进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创造环境。占全国企业数90%以上的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遵循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促转型。民营企业要享受政策,必须严格遵照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116号文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70号文件《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申报程序等相关规定执行。

(一)建立可操作健全的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制度

近85%的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从2013年1月1日起,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原《小企业会计制度》废止。《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入账成本规定已接轨。故民营企业要设置“研发支出”一级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再在一级科目下分别开设“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二)民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实行备案制

民营企业开展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优先发展产业的重点领域规定的研究开发活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116号及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2013年70号文件要求,必须依照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程序的要求向税务主管机关提交项目计划书和费用预算书、编制情况及在职专业研发人员名单、项目当年研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项目立项决议文件、项目合同或协议、研发项目效用情况说明及最终研究成果报告六大关键资料,按时准确申报备案后取得税务主管机关发放的《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登记信息告知书》,方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二、准确合理分类归集核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

(一)明确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对象

民营企业要开展研发活动,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期,都要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财务预算、申报审批,项目立项后在立项文件中明确此研发项目名称、研发内容、参与研发在职人员名单、研发经费、研发期限等重要信息,为企业财务人员明确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对象提供必要材料支撑。

(二)按项目开设专账管理研究开发费用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民营企业开展政府当前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时,企业财务人员按项目开设专账,管理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民营企业按项目开设专账“研发支出”,按照项目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归集表中规定归集各项能直接计入研究开发活动的费用支出及能间接计入研究开发活动的费用支出项目,并在“研发支出”一级账户下开设“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两个二级辅助核算账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116号及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2013年70号文件规定允许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按项目分:直接投入研发活动的材料、燃料动力费;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在职人员人工费(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还包括按规定缴纳的“五险一金”);研发活动专项设备折旧、租赁费、维修、维护、调整、检验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无形资产摊销;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装备设计调试费、样品购置费;现场试验费;研发成果相关费用;委托合作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如若是制药企业,还新增新药研制临床试验费等明细项目归集反映当年度税前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

(三)确定研发项目活动期间

2013年1月1日起,85%左右的民营中小企业执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入账成本规定,研究开发活动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处于研究阶段发生的研发投入由于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较小故费用化处理,而开发阶段由于项目成功率大大提升,故在此阶段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否则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而我国税法对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或费用化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只能参照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执行。民营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是处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要根据项目批准的立项文件作为划分界限,并以此时点作为研发活动费用支出划分点,规范民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会计账务处理实际操作。另研发项目文件中明确项目期间,民营企业绝不能擅自将早于项目起始期的费用纳入归集范围。

(四)准确合理分类归集核算各类研究开发费用

民营企业在平时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管理时,要严格按规定准确合理分类归集核算各类研究开发费用,以免税务审计通不过,享受不了国家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1.研究开发费用专项记录资料完备

一个研发项目开展用到的材料、燃料、动力费根据专门仪表记录数据,领用原材料填写“研发费用专用领料单”记录数据,研发活动现场试验类费用支出附有参加该现场试验的主要人员确认的即时“完工单证”证明材料,准确完整记录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情况。

2.分开核算研究开发费用与生产经营费用

近85%的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一般都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经办人员在原始单据上注明研发项目名称,合理分摊研发与生产经营各自承担的费用;不论是民营企业自有资金还是财政补助用于项目研发的每笔支出用途都明确,做到专款专用。新产品研制成功,取得“新产品合格证”进入销售阶段后发生的料、工、费都在“生产成本”账户中核算,不得再列入民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核算。

3.研究开发费用在各项目间合理分配

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企业只有一个研发项目时,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支出可直接计入相应项目,允许按照规定在税前加计扣除。若有几个研究项目共同发生的支出,民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按投资额、项目进程、工时等方式在各项目间合理分摊。

4.民营企业合作、委托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

民营企业合作、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只有研发成果所有权部分或全部归民营企业,企业才就自身实际承担的研发费用按规定加计扣除。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要通过研发费用发票金额与研发合同金额、合同约定进度及付款方式等比对确定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对民营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应依据受托方向其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是受托单位向民营企业开具发票金额剔除受托单位提供研发服务所实现利润和税金后的余额;委托开发合同金额中既包括研发支出,也包括受托方向委托方移送的设备价款,则民营企业需将受托方移交设备清单加到备案资料中,否则税务机关会以设备不是研发支出,要求将此金额从研发费用中剔除。

5.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各单位间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用

集团对投入金额大、技术要求高的研发项目,采取由集团统一协调内部各单位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开发方式。此种情况下,企业要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按申报程序要求,必须向税务主管机关提供研发项目合同协议备案,并在此合同中必须注明集团内部各单位权利及义务。由此遵照权利义务对等、费用收益配比原则,合理将研究开发费用在集团内部各单位间分摊。

三、民营企业依法做好研究开发费用账务处理

(一)民营企业自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账务处理

民营企业要设置“研发支出”一级科目,核算企业自主研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民营企业账务处理遵照《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对企业自行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入账成本规定是一致的。即当企业自行开展研发活动时,处于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计入当期损益,通过“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账户核算;研发活动处于开发阶段,在此阶段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时计入无形资产成本,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账户核算,否则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账务处理:

1.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贷: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利息等月末,应将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管理费用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开发阶段,发生的研发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时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贷: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利息等

3.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借:无形资产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企业在开展新产品、技术、工艺开发活动中发生的不满足无形资产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支出计入当期损益。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计入当期损益部分,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基础上可加计50%扣除;研发费用满足资本化条件后构成无形资产成本入账,则按无形资产入账成本的150%按直线法摊销,摊销期限不得低于10年。

(二)政府补助民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账务处理

民营企业接受国家财政部门专门拨款用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根据民营企业接受政府补助类型不同,企业采用政府补助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账务处理也是不同的,总结如下:

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民营企业研发费用账务处理。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1.研究对象国内关于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其研究对象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较广。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共有20篇,较为笼统地研究了企业节能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节能对策或建议。其中,以省市或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文献共7篇:江西省、江苏省[7]、福建省[9]、上海市、Q市、D市。通过选取省市或区域内部分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对数据资源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影响企业节能的因素;以行业或部门为研究对象的共21篇:造纸企业、出口加工工业、电力企业、钢铁企业、腈纶企业、炼油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不同特点探究企业节能的影响因素;此外,朱建华以江苏省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重点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研究了该公司的节能活动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张毅祥等从微观视角出发,依据心理所有权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以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对员工在企业中的节能行为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2.影响因素在检索到的42篇文献中,有70%都对企业节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阐述(见表2)。剔除具体语言表述的差异,企业节能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经济效益。企业的盈利性决定了企业的任何活动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的经济利润是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最重要因素,包括能源价格、能源使用效率、节能成本收益比[8]等子因素。(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越大,采取积极的节能行为的意愿就越高。企业规模壮大会更加重视自身的公众形象,同时,意味着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可以用于节能工作。(3)企业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导致其违反环境规制的机会成本更高,导致其采取积极的环境行为的可能性就更高;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由于管理层环境意识较高和较强的节能技术优势,其节能意愿更大。(4)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通过节约奖励、耗能超排处罚,可有效调动企业各部门节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节能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6]同时,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还可以促使企业生产者开发清洁能源,采用清洁生产工艺。(6)政府的监管与扶持。政府对企业节能的执法和监察力度大小,直接影响企业重视和投入程度。同时,政府还可以为企业节能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7)市场环境。随着绿色消费市场和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和消费者等外部压力,促使企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8)社会责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转向软实力,主要包括企业的社会形象、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等,开展节能活动有助于为企业树立一个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正面效应。此外,影响企业节能行为的因素还包括:节能减排资金投入、社会舆论压力、企业上市情况、企业所在地、竞争者和客户的节能偏好、个体员工节能意愿等。

3.实证研究研究企业节能影响因素,从宏观层面,可为政府制定节能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从而提升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微观层面,便于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内部资源与节能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到适应本企业的节能管理对策和努力方向。因此,企业节能影响因素更需要实证研究,才能发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借鉴的功能。在42篇文献中,有9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思路总体上是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作为样本,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研,选取相关数据,并按一定的要求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材料。邢璐等对Q市120家工业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被调查企业对节能减排的主观态度和客观执行情况,重点分析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因素。周芳等基于对D市68家代表性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观性、效益及政策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节能减排政策是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制约因素。李则余等对江西省内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TPB模型,研究出影响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因素的研究框架并提出建议。邹艳芬对江西和江苏两省300家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回归诊断验证了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了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具体作用途径。廖振宇对江西省工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企业节能减排的“五力模型”。政府应从这五个方面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节能。[8]林永居以2009~2011年福建省规模以上的造纸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造纸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节能减排投资额,对该行业节能减排资金筹集影响最为显著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造纸企业节能减排资金筹集的对策。[9]朱苹华等通过对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实证研究,提出促进金桥出口加工区节能降耗的建议。[10]张毅祥等通过对某办公大楼员工对节约用电行为的研究和访谈,采用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员工的心理所有权水平和主观规范与员工节能态度成正比,即员工节能意愿越高,感知行为控制水平越高,则企业节能效果可能会越显著。[2]金桂荣等对我国部分省市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出影响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效率显著的因素,并提出了有创新观点的政策建议。[6]

4.对策建议在42篇文献中,只有14篇涉及有关促进企业节能的对策或建议,可看出研究者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为分析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的最终目的是找出企业节能的有效途径。从整体看,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实现节能目标应从三方面着手:(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一方面,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在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多样化的政策保障体系,包括命令控制、经济刺激、劝说鼓励三种类型。例如,确立节能指标并监督其执行情况,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为企业节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增强企业节能意识等;建立节能指标考核体系、制定差异化的指标分配方式、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构建服务平台,实现节能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2)企业自身。一方面,加强企业对节能的全面认识,提高节能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节能管理体系,形成横管到边、纵管到底的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及环保网络。(3)公众积极参与。通过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使用节能产品等推动企业节能。例如,物流运输业可通过节省运杂费用,促进企业节能工作的完成;通过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为节能资金的筹集奠定基础。

二、国内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

1.国内研究的特点国内针对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7年开始至今仅有不到10年的发展历程,但是自“十一五规划”以后,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这与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和不断提出节能政策有密切关系。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1)文献时间分布。从整体上看,对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自2007年以后逐渐丰富,特别是2012年和2013年合计发表17篇相关文献,占总数的40%,且有近一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截至2014年10月底,对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仅有1篇,研究数量并未出现上升趋势(见表3)。(2)文献大多为实证研究。在42篇文献中,有35篇涉及对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这35篇文献中,有25篇涉及7个不同省市区域和12个不同的企业类型,体现出针对企业节能影响因素整体研究的相对分散;学者们的研究着眼点遍布不同省市区域和多种企业类型,也体现出研究有一定的针对性;其余10篇则较为笼统地研究企业节能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体现出一定的共性研究。(3)文献涉及多为宏观层面。学者们对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出发:从企业本身看,主要是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管理水平、节能技术;从政府方面看,主要涉及政府政策扶持和监管;此外,还有社会公众对节能活动的参与。仅有一位学者从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节能行为。个体员工是企业节能活动的重要主体,对企业节能活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学者从心理所有权角度,对员工节能行为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揭示了员工节能行为的影响因素。

2.国内研究的局限性(1)概念界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对节能和减排两个基础概念的界定和关系理解不够深入,许多学者在研究企业节能的影响因素时将两者连用。企业的节能行为和减排行为都是企业环境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会不同。(2)理论研究不充分。国内学者多是从企业实证角度分析,针对影响因素构建的理论模型较少,缺乏对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系统地理论研究及对其作用机理的深入梳理,使得影响因素缺乏科学性。(3)实证分析不深入。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对所调研的数据收集层次较浅,缺乏对企业节能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和相关关系的深入分析,影响了节能对策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4)研究视角单一。企业节能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同时也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国内学者提出的节能对策大多是对政府和企业的建议,鲜见从“产学研”或“官学研产”合作角度入手。(5)评价体系研究不足。构建企业节能评价体系,可促进企业节能工作的开展,量化降耗成效。但现有相关研究中鲜少涉及评价指标,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得不到检验,节能对策的应用性将大打折扣。

三、研究展望

1.加强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企业节能,是指在企业生产消耗能源的所有环节中,从资源开发、加工、储运、转换、分配直到终端利用,采取技术、管理措施来消除能源的浪费。企业节能不是单纯地节约和少用能源,而是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量,主要围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来开展。应在明确企业节能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企业节能影响因素。

2.深化理论研究在充分理解企业节能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丰富和完善节能行为理论体系,为企业节能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拓宽实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企业节能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未来实证研究可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微观视角出发,加强对企业员工节能行为的研究,员工的积极参与对企业节能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二是深入探讨企业节能效果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增强节能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三是除了按地区或行业分析企业节能影响因素外,还可以以企业不同耗能设备为研究对象,分析同类型耗能设备在企业节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锅炉这种高耗能设备改造中,锅炉基础信息统计管理、单位或部门的协调能力、改造的科学性等,都可能影响其节能改造目标的实现。

4.开展“官学研产”四方合作企业节能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复杂工程。政府的政策指导和企业的生产实际与节能效果密不可分,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贡献也与节能活动紧密相连。因此,整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官学研产”四方合力,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构建节能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促进企业参与节能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节能目标的实现。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投资人开始关注社会企业(SocialEnterprise,SE)的重要性(BosmaandLevie,2010;Harding,2007,2004;RobertsandWoods,2005)。BosmaandLevie(2010)研究发现2010年社会创业占全球创业总量的1.8%,在英国,这一百分比是3.3%(Harding,2007)。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社会创业的趋势,CoxandHealey(1998)发现在欧洲市场,社会企业正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政策创新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企业开始将创新观念和成本效益法与传统办法相结合,试图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如饥饿、疾病和教育等问题(MairandSeelos,2007)。在研究领域,Shortetal.(2009)根据双盲评审方法(Double-blindedReview)发现从1991年到2009年的19年间,关于社会企业的文章增加了7.5倍(从1991年的20篇增长到2008年的152篇)。社会企业最早源于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提出的社会经济概念,他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的”。此后,国外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社会企业的理解(Dacinetal.,2010;Nicholls,2010a,b;Shortetal.,2009;Zahraetal.,2009),目前,大家较为认可的定义是Nicholls于2009给出的:社会企业是个体、机构和社会网络为了强化或重置现有的分配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制度安排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活动。Robinson(2006)和EmersonandTwersky(1996)对前述定义进行了解释,社会企业是经济上可持续的企业采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创造社会价值。因此,社会企业(SEs)既可以是营利性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总的来看,学术界对社会企业的界定主要从组织目标、收入来源、利润分配和资产处置等四个方面展开(见表1),社会企业定义区别较明显的是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和美国。欧洲国家对社会企业利润分配有严格的限制,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不允许社会企业分配利润,英国等国家限定了利润分配的最高比例(CarolBorzaga,AlcesteSantuari;2001)。在英国,社会企业资产归全社会所有,而美国的社会企业可自由处置资产。目前我国对社会企业没有官方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企业的发展,王世强(2012)认为,中国社会企业在组织目标上应以为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为目标;在收入来源上应以商业活动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利润分配上,允许分配少部分利润,大部分利润应作为企业留存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资产处置上,企业自成立之日起,资产即属全社会所有,投资人不能自由收回资产。

二、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

近年来社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其外部融资环境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英格兰银行在2003年所作的研究表明,外部融资困境是社会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其他学者如Smallboneetal.(2001)、Conaty(2001)、Harding(2007)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社会企业以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作为主要外部融资手段。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主要是定向资金,期限较短(一年),因此社会企业只能不断地寻求捐赠和补贴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这样的外部融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企业的融资问题。这种“项目驱动”(Projec-Driven)的融资模式只能针对具体社会问题进行融资,而不利于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社会企业只能针对单一的社会捐赠基金或政府补助资金制定融资战略,被动地迎合这两种资金的需求,而无法实现企业既定的社会目标,同时由于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对企业有严格的风险和收益要求,这种外部融资方式并不能为社会企业提供正向的激励,但传统的商业天使和风险投资人由于对经济利益的单一追求,鲜对社会企业提供融资,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难重重。造成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的原因众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非营利的社会企业由于非分配约束的限制而无法进入权益市场。非分配约束是指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或净利润不能在组织内部成员间分配,而“经理们可能关心他们的权利和额外津贴,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把他们的组织扩大到超过‘有效率的最优’水平来获得”(RobertS.Pindyck,D.L.Rubinfeld,2000),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其次,由于非营利组织存在营业利润率较低、资金来源不稳定、借贷和融资经验不足以及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等缺陷,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最后,“项目驱动”迫使社会企业仅仅关注实际支出,而忽略了企业可能获得的收入,这不利于社会企业积累原始资本,导致为未来企业发展融资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项目驱动”使社会企业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由原来的社会效益转移到融资上,导致其资本化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极低(Larson,2002;Lettsetal.,1997)。同时,营利性社会企业也面临外部融资困境。营利性社会企业追求利润的行为是利己主义的,而其最终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则是公共领域的,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分歧(DeesandAnderson,2003)。ClarkandUcak(2006)也提出了相同的质疑,他们研究发现经营和管理社会企业最大的困难在于很难从不关心社会利益的人们那里得到资金支持。因此,社会企业这种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双重属性,导致了社会企业在外部融资时面临的困境远超过单一属性企业,如何解决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问题成为近年来学者理论研究的焦点。

三、公益创投和社会企业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繁荣时期创新型公司和风险投资家在将创意规模化方面的巨大优势,一些学者提出将风险投资理念引入社会企业传统的融资模式中。风险投资理念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于,首先,风险投资获得的是长期资金(大于一年);其次,风险投资家会介入社会企业的战略管理,以实现社会效益的规模化。这种将风险投资与社会企业相结合以解决社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的观点促成了一种新兴投资模式的产生和成长,即公益创投(VenturePhilanthropy,PhVC)。公益创投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并随着互联网的繁荣而在美国的职业慈善领域迅速发展起来,此后迅速发展到欧洲(Lettsetal.,1997)。在Greenfeldetal.(2000)文章中,作者指出“九十年代以来,‘科技’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将他们的创业经验运用到慈善事业中,建立了第一批公益创投机构(PhVC),用传统风险投资的风险-收益模式进行慈善投资,以期最大化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公益创投的一般定义是:为社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新型融资模式,与传统投资相同,公益创投关注于高效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创造。公益创投的出现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有助于社会企业解决外部融资问题。在公益创投出现之前,基金或政府补助只能为社会企业提供短期融资,而这种短期融资模式无法为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公益创投将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价值创造有效的结合起来,为社会企业提供长期融资,以增强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公益创投在解决社会企业外部融资问题的同时,与传统VC一样,还为社会企业提供投后增值服务。公益创投通常会进入社会企业的董事会,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直接决策建议。此外,公益创投提供的资源和战略建议为社会企业塑造了机构逻辑,同时还增强了社会创业的合法性(Nicholls,2010)。

四、结束语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作为家族企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土生土长”的解释框架,SEW较好地解决了现有研究中所用理论的前提条件无法满足的问题,同时可以较好地解决之前研究中存在的观点碎片化和继承性差的问题,因而很快成为近年来家族企业研究中的主导解释框架,甚至一些学者还强调说SEW是家族企业有别于非家族企业的唯一显著特征(Gomez-Mejia等,2011)。随着研究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为进入了学者们的视域,并发现SEW框架对它们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当然,在此过程中SEW框架存在的一些潜在局限性也慢慢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甚至招致了一些批判。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对该框架的曲解和误用。在国内家族企业学术研究和社会讨论逐渐开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对SEW框架及其应用现状做出一个系统的梳理,以此来为后继讨论和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和操作层面上的参考与借鉴。2013年中山大学家族企业研究团队的学者曾对SEW框架和应用做过一些梳理,介绍了SEW的内涵、构成维度和测量方法,还分析了SEW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管理专业化、风险偏好和战略选择等问题的理论贡献(朱沆、叶琴雪和李新春,2013)),为我们了解SEW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然而,我们发现,他们并未对SEW的理论起源,以及SEW在家族企业中的角色,即家族企业为何重视对SEW的保护做出详细的阐释,同时也未能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对SEW的曲解和误读做出明确的辨别和分析。此外,随着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SEW的构成维度,尤其是它们的分类,以及不同维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差异,有了更加清楚和全面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对SEW的可能的“阴暗面”(Zellweger,2012)的讨论和检验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追踪和梳理。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本文中将首先对SEW的理论起源及其核心观点做出一个简要的梳理,然后结合最新的理论进展,对SEW的构成维度及其分类做出详细的阐述,继而对近年来的理论应用研究动态进行整理,并尝试对这些研究的内在逻辑框架做出一个整合性的归纳。最后,我们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对基于SEW视角的家族企业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局限或不足做出识别,并尝试给出我们的建议,以期能够唤起更多后续研究者加入,来共同推动SEW框架和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

二、SEW的起源及其核心观点

家族企业通常被视为一种相对保守的组织形式(Miller,Steier和LeBreton-Miller,2003)。可是,根据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家族财富高度集中于一个企业,导致他们面临很高的风险。我们不禁会问,既然家族企业比非家族企业更为保守,那他们为何会继续采用这种风险集中度高的经营模式?稍作分析便会发现,这一现实观察与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理论假定决策者都是风险厌恶的,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行为模型(behavioralagencymodel,简称BAM)打破了理论这一原有假设,认为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会随着实际情境的改变而改变(Cyert和March,1963;Wiseman和Gomez-Mejia,1998)。在吸收期望理论(Kahneman和Tversky,1979)中“损失厌恶”(lossaver-sion)观点的基础上,BAM模型认为在积极的决策环境下,决策者会倾向于保护现有的财富,进而表现出相对保守的态度;消极的决策情境由于可能导致现有财富的损失,因而会促使决策者去采取一些具有更高风险水平的决策,以便去尽量地避免损失的发生(Wiseman和Gomez-Mejia,1998)。换句话讲,损失的参照点差异,决定了企业对积极和消极环境的判断,进而影响企业的具体行为。将上述逻辑迁移到家族企业情境中,我们会问:家族企业中的决策参照点究竟是什么?在以往家族企业研究中学者们强调,对非经济目标的追求是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最主要的区别(Chrisman、Chua,Pearson和Barnett,2012)。或者说,非经济目标的得失是家族企业重要的决策参照点。可是,企业行为理论早就指出所有的企业中都存在非经济目标(Cyert和March,1963),因而这不能构成家族企业的特有属性。作为积极回应,家族企业研究者们进一步指出,虽然所有企业都拥有非经济目标,但在家族企业的目标体系中,非经济目标往往被赋予更高的优先级。更为特别的是,家族企业会追求一些以家族为中心的非经济目标,这在非家族企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Carney,2005)。虽然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家族企业特有的非经济目标,但是由于缺少统一的整合框架,显得有些散乱,并未在不同研究之间形成很好的继承性,这对理论知识的积累而言显然是不利的。为改变这一局面,Gomez-Mejia等学者在2007年率先提出了“社会情感财富”(SEW)的概念。在他们的框架中,SEW是指家族成员从企业所追求的以家族为中心的非经济目标中获得的情感效用。在现有的企业行为理论和行为模型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指出,家族成员的SEW的得失是家族企业决策的首要参照点(Gomez-Mejia等,2011)。家族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可能会为了保护或是增加家族成员的SEW而背离经济效益的目标。在面对可能损害家族成员的SEW的情境时,家族企业往往会更乐意接受一定程度的财务绩效损失,以保护家族成员的SEW,从而表现出冒险的一面,相反就会表现出保守的一面(Gómez-Mejía等,2007)。

三、SEW的构成维度及其分类

明确概念内涵是开展科学测量,继而实施科学评估的首要前提。既然学者们将SEW视为家族企业中首要的决策参照点,那接下来的实证研究必然要面临如何对它进行测量的问题。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的内涵和构成维度。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SEW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冠之以“伞状概念”(umbrellaconcept)的称号都不为过。根据Gomez-Mejia等人(2007)给出的最初始的界定以及后继学者们的补充,我们可以将SEW概括为家族在经营管理其所控制的企业过程中,凭借管理者、决策者以及所有者的多重身份,从中获取的非经济利益或效用,其中包括行使权力的能力(如家族对企业的持续控制和影响)、维系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满足自身特殊情感的需要、家族文化(价值观)及财产的传承(Gómez-Mejía等,2007)、建立和维持正面的家族形象和声誉(Sharma和Manikutty,2005)、累积社会情感财富资本(Zellweger和Astrachan,2008)以及基于血缘关系的利他主义实现(Gomez-Mejia等,2011)等。通过拥有所有权、管理权和治理方面的权力,家族获得了影响企业决策和行为的合法性与能力,进而对企业的目标产生影响(Chrisman等,2012)。值得注意的是,家族目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两者可能存在重叠与矛盾,即存在以家族为中心的目标(Chrisman等,2012)和以企业为中心的目标(Singer和Donoho,1992;Mahto等Jr,2010),两者的冲突与妥协表现为企业内部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相互力量的博弈过程。企业最终追求的不同的非经济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会给家族带来不同的情感效用满足。也就是说SEW可能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维度,并且不同维度带给家族的相对效价(valence)可能也是大不相同的,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这样一来,具有不同效价的SEW的构成维度作为企业决策的参考点对不同行为的影响效应和程度可能就会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SEW的构成维度做出系统的刻画,并对它们可能带给家族的不同效价,以及由此对企业不同战略决策造成的影响进行区别分析。Berrone等学者在2012年率先对SEW的构成维度进行了梳理,基于对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他们将SEW划分为五个维度:家族控制和影响、家族成员对企业的认同、紧密的社会情感财富关系、情感依恋和跨代传承意愿。此框架在当前的家族企业研究中引起了不少学者的认同和追随。比如,Cennamo等(2012)率先基于此框架对家族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行了系统地理论分析。可是,也有学者对此分类框架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判。比如,国内学者朱沆等(2013)就曾指出,家族成员对企业的认同和情感依恋两个维度之间存在部分重叠。此外,在现有的多数研究中,SEW往往被整体性地理解为家族从企业中获得的积极效用,并将之视为影响企业行为的一种正向激励因素。近来,Kellermanns等学者在一篇评论性文章中,首次提出了SEW可能存在“阴暗面”的观点。他们指出,家族所追求的SEW有可能会成为部分家族成员的情感负担,如跨代传承和家族控制(Kellermanns、Eddleston和Zellweger,2012),进而可能会令企业去采取一些有损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动。对于这一理论猜想,窦军生等学者率先做出实证回应,通过对中国家族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SEW“阴暗面”的存在(Dou、Zhang和Su,2014)。最近,加拿大学者Miller夫妇进一步在理论层面拓展和深化了这一观点。根据SEW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他们将SEW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受限的(restricted)SEW和泛化的(extended)SEW。其中,前者主要关注直接的家族成员的利益,后者则同时关注家族成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他们认为,两种类型的SEW有不同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可以分别用来解释家族企业中的不同行为(Miller和Breton-Miller,2014)。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者们对SEW构成维度的识别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先前关于家族企业中非经济目标和家族影响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类型的划分则主要围绕其可能给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影响展开。并且,以往研究中大多将SEW视为家族企业内部特有的决策参照点,其产生主要源于家族成员(往往被看作一个目标一致的整体)对企业的参与。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不同的SEW可能源自企业内部多个群体间的利益或目标冲突以及彼此间的妥协,因此SEW可能同时拥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价,进而不同维度可能对企业的不同行为以及企业绩效表现出不一样的影响。一是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表现为促进企业总体发展,包括提高企业的声誉、维护与利益相关者和社区的良好关系(Miller和Breton-Miller,2014)。二是更聚焦于家族成员的利益而有可能损害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利他主义、家族社会地位、家族在社会的声誉、家族的和谐等方面。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在具体的研究中对具有不同效价的SEW的构成维度进行独立检验,以此来增进对家族参与影响企业行为的内在机理的深入和细致的认识。

四、SEW实证应用梳理与整合

正如我们上面所述,SEW框架为家族企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或者说是更加贴近家族企业本质的解释逻辑,因而迅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相继被用来对家族企业中的一系列行为进行解释和检验。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对战略管理视域中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并尝试对这些研究的内在逻辑框架做出整合性的分析。在对这些具体研究做出梳理和整合之前,我们将首先对家族企业中的行为做出探索性的分类,因为我们相信这一分类框架将有助于我们对基于SEW视角的家族企业行为研究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

(一)家族企业行为分类

一个理论模型企业是一个沟通系统(March和Simon,1958),企业目标和行为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legiti-macy)、权力(power)和紧迫性(urgency)(Mitchell、Agle和Wood,1997)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有些目标和行为上,家族成员会拥有更高的自由裁量权,企业更可能会遵照家族的期望。这样的目标和行为最能够体现企业的“家族”属性。在其他一些目标和行为上,无论是作为股东和管理者的家族成员,还是企业本身,可能都不会拥有太高的自由裁量权,而是较多地受到政府部门等企业外部第三方的监管,这样的目标和行为可能与非家族企业无异。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家族成员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高低可能是家族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分类维度。此外,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同其他企业一样,也会追求经济或财务目标。从该维度看,企业行为可以根据它们对经济或财务目标的直接贡献度高低进行分类。比如,企业为履行法律、伦理和志愿责任(Carroll,1979)所表现出的行为更多地会对企业的经济或财务目标产生间接的贡献,而为履行经济责任(Carroll,1979)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显然会对企业的经济或财务目标产生直接的显著贡献。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家族决策者拥有的自由裁量权高低、行为对企业财务目标的直接贡献率高低)将家族企业中的行为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财务绩效直接贡献度高/家族决策者自由裁量权高、财务绩效直接贡献度高/家族决策者自由裁量权低、财务绩效直接贡献度低/家族决策者自由裁量权高以及财务绩效直接贡献度低/家族决策者自由裁量权低。对企业财务绩效直接贡献度较大的行为,主要包括研发创新、资本结构、多元化、国际化和并购等行为。其中,企业并购行为可能会受到反垄断监管等法律法规的限制。如2008年,米塔尔和中国民营钢铁东方集团的收购协议由于未能及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和商务部的反垄断批复而导致过期失效。可见在兼并收购过程中,家族企业决策者(主要是家族成员)的自由裁量权处于稍低的水平。企业采取此类资本结构多元化行为时,需要考虑到行业、政策、经济形势等大量因素,特别是企业在采取国际多元化行为时,还需要着重考虑企业计划进入的国家和地区相关的制度因素(如关税壁垒)(Hymer,1976)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因素(Kogut和Singh,1988),还要受到更大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决策者的自由裁量权也会稍低。企业决策者对研发创新和资本结构等行为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这些行为在高财务绩效直接贡献和高企业决策者自由裁量权的象限内。对企业财务绩效直接贡献度较小的行为,主要包括慈善捐赠、前涉性环境战略以及较少污染等行为。其中,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于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对废弃物的处理的强制要求,因此企业减少污染等行为更多是被动的行为措施,自由裁量权低;同时,企业出于社会形象、企业声誉等方面的考虑,会主动进行慈善捐赠(Carroll,1979)和前涉性环境战略(Sharma,2011),因此企业决策者对这些行为拥有较高的自由裁量权。

(二)家族企业行为研究

在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中,Gomez-Mejia等(2007)率先以西班牙南部的橄榄油作坊企业为对象,利用SEW框架解释了它们的企业间合作行为。对于小型橄榄油企业不愿加入合作社的现象,他们给出的解释是,家族企业的风险偏好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将SEW作为其首要决策参照点。在面对战略决策困境,即高财务绩效低风险但是会损失SEW的情况和低财务高风险不损失SEW的情况,家族企业会更乐于选择后者(Gómez-Mejía等,2007)。随后,他们继续利用SEW框架深入研究了家族企业的多元化和研发投入等战略行为。他们发现,家族为了实现对企业的持续控制,避免因为外部资源和管理人员的进入导致企业控制权的稀释,会更少地进行多元化(Gomez-Mejia、Makri和Kintana,2010)和研发投入(Gomez-Mejia等,2013),以此来确保家族对外的独立性和决策的自主性。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尝试将SEW框架和其他理论视角进行整合来对家族企业中的战略行为进行解释和检验。Berrone等学者(2010)首次以SEW为主导解释框架,结合企业声誉理论等,对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和检验。他们发现,由于家族关注外部社会对企业和家族的评价,或者是看重家族和企业的社会声誉,因而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会主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遵循类似的逻辑,Cennamo等学者(2012)进一步拓展了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范围。他们分析指出,当SEW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决策参照点时,他们会更多地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更多前涉性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活动。在此项研究中,作者们首次对SEW不同维度的效应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家族对SEW不同维度的看重会影响他们对企业内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关注和偏重。与上面两项研究着重考察家族追求SEW会积极推动企业更多的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者说是Miller夫妇所谓的泛化的SEW)不同,最近开始有学者从受限的SEW或者SEW的“阴暗面”角度分析家族参与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Leitterstorf和Rau(2014)分析了家族企业IPO过程中的折价行为。他们认为,为了避免发行失败导致的声誉受损,家族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会进行更高程度的IPO折价,这一做法会损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Dou,Zhang和Su(2014)则着重考察了家族参与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不同的家族涉入程度,家族保护和提升SEW的能力和意愿会存在差异,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他们的实证分析表明,家族所有并且家族长期控制的企业会进行更多的慈善捐赠,但是在子女不愿意接班的情况下,这种积极效应会明显减弱。基于此,他们认为,在子女不愿接班的情况下,家族对代际传承等SEW的追求可能会给家族成员带来情感上的负担(即SEW的“阴暗面”),进而会让他们去采取一些更加自利的行动。为了能够对基于SEW视角的家族企业战略方向的实证研究进展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我们从几个重要的维度来对近年来发表在组织与管理领域主流学术期刊上的以SEW为解释视角的研究文献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沿袭着Gomez-Mejia等学者在2007年提出的基本解释逻辑,即认为家族对企业的涉入会导致他们产生保护和提升SEW的意愿,进而会推动他们去影响企业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逻辑可以简要地以图示说明。此外,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基于SEW视角的家族企业行为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直接贡献度相对较高的几类企业行为,对企业财务绩效直接贡献度相对较低的企业行为,尤其是那些企业决策者拥有较高自由裁量权的行为,比如慈善捐赠、前涉性环境战略等,受到的关注明显偏少。这显然是后续研究亟须改进的地方,因为只有作为企业决策者的家族成员拥有较高自由裁量权时,企业行为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家族”属性,家族企业理论研究的意义才能得到彰显。五、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方向SEW框架的提出的确为家族企业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现有的实证研究也较好地增进了我们对SEW框架内在解释逻辑及其可能解释力的理解。可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还是清晰地感觉到,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证方面,目前研究中都还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们将着重对四个方面做出阐述,并简要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

1.SEW框架的内在逻辑需要进一步明确。

根据“SEW保护逻辑”(Gomez-Mejia等,2011),是家族保护和提升家族成员的SEW的意愿,而不是他们从企业非经济目标中获得的SEW的量,影响着家族企业的战略决策。可是在现有的多数研究中,学者们并未对SEW本身和SEW保护意愿做出严格的区分,而是相互混淆的。显然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因为SEW的多少可能跟SEW的保护意愿的强烈程度没有太强的直接联系。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我们在实证研究中的具体变量的设置以及对变量的测量方案的选择。

2.SEW不同维度间的相互关系需要厘清。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SEW不是一个单维的概念,并且不同维度之间可能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比如,Chrisman等学者的研究就向我们表明,家族本质(指家族代际传承和家族对企业的承诺)部分中介了家族涉入和以家族为中心的非经济目标(包括家族和谐、家族社会地位、家族认可等)之间的关系(Chrisman等,2012)。这一研究发现,再结合前面我们提到的不同维度可能会给家族带来不同的效价,进而会对企业行为产生不同影响的观点,我们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将SEW各维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分别进行测量和检验,如果同时检验就需要进一步考虑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家族的SEW保护意愿需要直接测量。

在现有研究中,SEW较多地被用作一个笼统的解释视角,不同研究中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并且多数研究都没有对SEW本身以及家族保护SEW的意愿做出直接的测量。按照Gomez-Mejia等学者的说法,大家对SEW更多采取的是替代测量的方法(Gomez-Mejia等,2011),即用家族涉入来间接指代SEW保护意愿的存在。如此一来就可能会引发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这些变量与家族成员的SEW保护意愿之间的关系还不确定,比如家族持股比例高并不意味着他们保护SEW的意愿就强,而现有研究似乎都将此作为一个暗含的假设。DeMassis等学者最新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们担忧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家族涉入为家族影响企业战略行为提供了合法性和能力,而对SEW的保护意愿则会促使家族成员去利用这些合法性和能力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两者结合是家族影响企业行为的充分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可能会带来实证研究结果的偏差(DeMassis、Chirico、Kotlar和Naldi,2013),两个因素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不能混为一谈。其次,在没有对SEW的保护意愿本身做出直接测量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肯定地将家族参与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归因为家族成员的SEW保护意愿,因为我们无法排除其他可能的替代解释逻辑。为此,我们接下来需要在对SEW的构成维度做出清晰刻画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的量表开发流程,来开发一套对家族保护SEW的意愿进行直接测量的量表。这或许是推动SEW框架发展的最为根本和关键的一项任务。

4.SEW保护逻辑的外推效度还需检验。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蔚县剪纸产业经历了从最初农闲时候的业余生产,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集体企业生产,再到九十年代的厂家林立专业生产这三个过程,如今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全县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1名,工艺美术家5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1名,一级美术家4名,工艺美术家11名。蔚县22个乡镇561个行政村中,有16个乡镇96个行政村分布着剪纸艺人,其中剪纸专业村28个,剪纸专业户1100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蔚县年产剪纸500多万套,年收入2亿多元,产值占到全县GDP的4%。[1]

2.王老赏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简介

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张庄,是一所有限责任公司。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历史悠久,在蔚县剪纸产业中拥有特殊的地位。1979年,周广之父,蔚县剪纸艺术大家王老赏的唯一弟子周永明建立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蔚县第一家剪纸作坊,1985年周永明世家剪纸厂正式注册,即为王老赏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前身。董事长周广是周永明长子,是当代蔚县剪纸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首届河北省民俗文化十佳人物之一,首届河北省民俗文化十佳人物之一,首届河北省民俗文化十佳人物之一,张家口市拔尖人才之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美术家,张家口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公司为家族性企业,分为设计,生产和销售三个部门,结构简单,合作紧密,分工明确。员工约有150人,人数不固定,工资采用计件制结算方式,1000至3000元不等。公司几乎没有现代办公设备。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是蔚县众多剪纸企业的代表。

3.SWOT分析

3.1优势条件(strength)

企业拥有较高的美誉度。由于企业发展源于蔚县剪纸杰出大家王老赏唯一弟子周永明所建的周永明世家剪纸厂,故企业在蔚县剪纸行业内拥有特殊的地位。企业的剪纸产品品质优良且与时俱进,深得国内外顾客的喜爱。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周广先生是当代剪纸艺术大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美术家,代表作有《八仙》、《北大百年校庆系列剪纸纪念品》等,其作品在全国性比赛上多次获奖,其事迹选入《2000年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1998年上半年,周广、周淑英兄妹剪纸在美国尼加拉大学展出。企业接受部分顾客的来样加工,来稿加工和创意加工订单。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历史条件。由于1979年周永明建立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蔚县第一家剪纸作坊,1985年周永明世家剪纸厂正式注册,即为王老赏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前身。相比于蔚县其他剪纸企业,历史悠久,地位重要。企业拥有“王老赏”商标专利。公司及时前往北京注册了“王老赏”商标专利。并且“王老赏”商标专利拥有其自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其他剪纸企业相比据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企业开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目前企业和南京大学艺术与创意学院展开合作,即将建立南京大学的艺术与创意学院实习基地。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亲自邀请周广先生前往学校授课。同时,许多学校争相与企业在各个方面展开合作。企业领导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周广先生与其兄弟姐妹合称“剪纸七杰”,其中二妹周淑英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广先生曾担任张家口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多次担任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当代著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周广先生多次参加国际级剪纸艺术展览,剪纸文化活动,享有极高的声誉。

3.2弱势条件(weakness)

营销手段陈旧,有限。目前蔚县的营销方式主要是电话订购或者上门订购,未能采取网络营销手段。营销企业没有中间商,也没有开设区域性的销售中心,产品通过第三方物流系统送到客户手里。部分产品只能通过中间介绍人获取更大的客户市场。专业人才缺乏。企业的人才缺乏既是制约企业发展直接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企业既缺乏普通的剪纸工人也缺乏高端的剪纸艺术家,更缺乏企业管理人才,特别是文化企业专业人才。宣传方式有限,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知名度。蔚县剪纸产业的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蔚县政府对剪纸产品的整体宣传,二是央视等媒体对蔚县剪纸文化产业的整体宣传,三是通过各种展览进行宣传。但前两者是对“蔚县剪纸”的宣传而非企业宣传,第三者则是通过展出者既高端艺术家来带动企业和产品的宣传。三者都不是对产品、品牌、企业的直接宣传。故而收效有限,使企业具有较高美誉度但缺乏知名度。缺乏现代管理思想、制度、设备。企业的运作流程落后,企业结构简单,缺乏现代化信息设备和生产设备。

3.3机会条件(opportunity)

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扶持。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出台,给予小微文化企业进一步的的政策支持,在宏观层面给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一年可给予企业几十万的资金支持,政府宣传单位帮助其进行宣传,同时在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国民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加。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教育的发展,国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加,剪纸产品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紧邻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文化产业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强。同时,北京也是国际文化产品市场的窗口,为剪纸艺术品国际文化贸易提供可能。蔚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蔚县拥有“空中草原”、“小五台山”等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蔚县剪纸的市场。

3.4威胁条件(threat)

剪纸产业链尚待开发。目前剪纸产业仅停留于原始产品阶段,剪纸周边产品,剪纸文化旅游等产品开发尚处于起始阶段。剪纸产业后备人才不足。原因如下:首先,剪纸艺术教育和剪纸艺人培养依旧采取学徒工这一落后的方式,剪纸艺术学校的建立正在商讨中。其次,剪纸艺术未能有效的传播推广。最后,对于剪纸艺术企业管理,剪纸艺术产业研究等专业技术人才明显不足。信息化文化企业发展和社会科技迅速进步。蔚县科技落后,社会观念落后,缺乏专业人力资源,剪纸产业难以跟上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部分竞争对手发展较好。部分竞争对手建立了自己的网页,采用了先进技术,发展情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

4.基于SWOT分析的对策建议

4.1S-W对策

4.1.1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强企业公共关系建设4.1.2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思想4.1.3引进、培育相关人才,购置现代管理设备4.1.4利用企业美誉度和良好的顾客关系拓宽销售途径

4.2S-T对策

4.2.1基于自身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延长剪纸产业链,开发剪纸周边产品4.2.2加快企业现代化建设,紧跟科技进步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4.2.3积极进行政企互动,推动蔚县剪纸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

4.3O-W对策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一、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必要性

颁布的文件第一次明确地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要想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就必须要设立研发费用辅助项目。另外,在实际操作上,因为无形资产研究开发业务具有一定复杂性,存在较大的风险,高新企业要想对整个研究开发活动进行有效分类,将其划分为研究阶段以及开发阶段很难。再加上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于科学技术并不是特别精通,企业要将研究开发工作进行分阶段处理更为困难,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易完成。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建议

1.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类型确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

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投入上都比较大,综合考虑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依赖程度,建议将高新技术企业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开发型高新技术,另一类是普通高新技术企业。针对研究和开发费用投入相对较大,无形资产数额较高的研发型高新技术企业,在会计处理上,通常选择将企业研究和开发支出进行全部资本化,以便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针对普通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时,通常应该使用成果决定法。在开发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也可以选择将企业研发费用全部进行资本化,而如果开发不幸失败,则应该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进行费用化处理。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尽量减少划分阶段所用依据的主观程度,促进会计处理方法的客观化和清晰化。在财务报表中针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资本化程度以及费用化程度进行揭露。

2.促进企业研发费用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及内容的规范化

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充分重视研究开发费用的信息披露,促进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推动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提高。首先,对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数据的主体进行明确。在技术创新企业主体中,已经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整个创新大军中极具代表性,是该领域的领军企业。所以,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要制定和出台一些有效的政策,强制性要求全部的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披露,而不是仅仅针对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次,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数据披露方式进行规范,尤其要明确需要披露的具体会计科目。现阶段,企业发生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时,通常使用将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或者费用化的方法对两个会计科目进行归集,所以,财务报表披露的内容中应该要包括详细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总额、具体资本化数额以及费用化数额,使投资者能够对这些数额变化进行正确的理解,并分析这些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对研究与开发支出数据的信息披露应该要详细到具体的研究开发项目。

3.科学划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高新技术企业在划分研究阶段以及开发阶段时,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的标准,根据该标准开展合理的划分工作。通常来说,企业在进行新产品或新技术研究开发时,首先要提出开发设想,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开展小型工业化试验,之后再完成大型工业化试验,最后正式将新产品及技术进行投产。高新技术企业在推进研发工作的过程中,研发的不确定渐渐降低,研究开发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少,企业在完成小型工业化测试之后,研发结果开始明朗化,研发失败的比例减少。因此,从一开始的设想形成到开展小型工业化试验,是对新型产品及技术开展初步研究分析并实施小型试验的工作阶段。在该阶段中研发项目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还不确定,我们也不能肯定研发项目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将该阶段中产生的研发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我们应按照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将该阶段的研发费用在“管理费用”这一一级科目下设置一个二级科目“研究与开发费用”,同时根据研发项目设置三级明细账,根据项目明细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有效归集,在每个会计期间的末期,将根据项目归集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汇总,形成当月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在研究阶段发生的企业研发支出应全部进行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管理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开发并形成企业无形资产的,根据开发过程中消耗的材料、企业劳务成本,开发中应用的其他专利特权以及特许权的摊销,可以按照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将资本化的利息费用等计入企业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企业应增设“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专门用来核算开发阶段与资本化条件不符的开发支出,针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究开发支出,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三、结语

企业要想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享受税收优惠以及其他优惠,就必须要对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科学的会计处理,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类型确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促进企业研发费用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及内容的规范化,并且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阶段以及开发阶段进行科学划分,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在会计处理上满足高新资格认定的相关规定,并提高企业的综合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其总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作者:黄茵单位:昆山市财政局

第二篇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辅助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开发费用辅助核算很难满足企业功能转变的需要

首先,传统的会计处理办法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计入企业的期间费用,无法考核企业在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的所有投入和产出。其次,传统的会计处理办法将其他的管理费用跟研究开发费用混合在一起,无法通过相应的账目设置将企业巨额的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系统的、全面的反映出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上来看,企业存在的管理费用数额非常巨大,导致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产生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最后,对研发项目成功开发和不成功开发,没有划清两者的界限,同时也没有准确地、系统地核算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所以,在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准确的、全面的计算成果的正确价值。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无法适应企业功能转变的需要,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革。

(二)企业会计期间各项经营成果得不到正确计算

在进行计算企业会计期间的各项经营成果的时候,需要遵循相应的配比原则。企业需要深入的分析收入和费用之间存在的联系,做好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会计期间费用的配比,将企业会计期间的各项经营成果准确的计算出来。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如果成功就会成为企业自身拥有的一项技术秘密、专利权、计算机软件等。它们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长期的,可以在多个会计期间持续发挥作用。根据会计上的配比原则,企业成功开发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属于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应列入无形资产,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分摊。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的账务处理方法是:不论研究开发项目是否成功都将其计入当期损益,作为一种收益性支出,实际上这是不符合配比原则的,会造成企业当期的收益出现虚减现象;而在研发项目开发成功之后,取得收益的会计期间收益就会出现虚增现象,人为地对企业的所得税产生了递延的作用,影响了国家的征税收入。

二、正确进行研究开发费用辅助核算的相关建议

(一)规范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科目的设置

1.在资本化情况下在资本化情况下最好是设置一个过渡性的会计科目来实现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核算,比如企业的“在建工程”科目。设置相应的科目辅助账目,如果研发开发项目失败,就将全部的费用转入当期损益类账户,如果研发开发项目成功,就将费用转入“无形资产”账户。科目辅助账户的借方表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的核算,贷方则表示研发成功之后转到“无形资产”科目的金额或者是研发失败转入“管理费用”发生的金额。如果这个账户存在借方余额就表示企业还存在没有结转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将这一项费用作为资产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明。2.在费用化情况下大多数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日常的会计核算活动中,没有将下列支出在科目研究与开发费用中表示。例如,新产品试制失败材料损失则是计入了“生产成本”或者是“制造费用”;部门员工的工资,其中大部分计入了“管理费用”的下级科目“工资”;而研究设备的折旧则是计入了“管理费用”的下级科目“折旧费”。企业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创新,在“管理费用”下级设置一个二级科目“研发费用”,在设置三级科目时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去考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软件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实现会计电算化。企业应充分利用财务软件功能设置项目辅助账,准确核算和管理研发与开发项目的各项支出和收入。

(二)重视信息披露的作用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主要是反映一个企业在某一个时点控制的、拥有的、相关的经济资源。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一个企业最强大的潜力和研发能力,也就是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利润表也不能将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成果准确完整的反映出来,在研发阶段,企业主要是投入,几乎没有什么产出,这并不是指企业已经研发失败,出现这种情况就将企业视为处在一个研发的阶段。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完善会计报表附注来实现。对无论是选择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同等的处理。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建立相应的管理辅助账,单独披露重要的研究开发项目;或者是使用数据列表的形式,避免出现文字描述。

三、结语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我省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遵循了家族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最初发展依靠的往往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市场优势或工艺优势或独特的技术优势等。因此发展之初的优势是利润可观,市场迅速扩张,企业快速成长。但是这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严酷的市场竞争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领导人对技术创新的意识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调研显示,我省部分民营企业领导者的创意意识还不够,看不到技术创新是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因此,民营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与时俱进,意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模式相融合,让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思想,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二、广泛吸纳技术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人才的匮乏,是导致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薄弱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调研显示,吉林省民营企业缺乏技术技术研发人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一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不够。很多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依赖于自身所拥有的技术,因此往往忽略对技术人才的招聘,并且技术人才的培养费时费力费钱,其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比较大,而效益却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受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往往不愿意招聘和培养技术人员,导致民营企业技术研发人员越来越缺乏,其结果就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几乎没有,长期下去必须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真正有水平的技术人员更愿意去设备好、待遇好、工作稳定的国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技术创新无论从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到资金的投入力度上,都无法与国营大企业相比,因此民营企业也很难招聘到有水平有经验的技术创新人才,其结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研发、设计、生产等需要大量技术支持的环节无法进行。因此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改变观念,不能固囿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停步不前,要认清当前市场竞争的主要竞争点就是技术竞争,没有技术人才企业迟早要在竞争中被淘汰;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措施,比较提高技术人员待遇、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以吸引和留住技术创新人才。

三、搭建信息合作平台促进民企产学研的合作

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合作,离不开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但由于缺乏合适的信息交流平台,民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或项目,或由于对信息了解不够导致合作的失败或失误。民营企业对政府出台的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及支持政策了解不及时或不准确,使政府效应也无法有效发挥,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民营企业要改变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信息方面的劣势:一是多参与学术交流,掌握前沿的创新情况或科技知识,为企业产学研合作积累信息;二是强化企业市场竞争意识,强有力的竞争意识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动力,也促进企业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三是要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鼓励创新的优惠信息政策,改变民营保守、自闭、缺乏创新和发展的形象。

四、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意愿